首页 > 文章中心 > 医学心理学

医学心理学范文精选

医学心理学

医学心理学范文第1篇

1.1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

重视程度不足专科医学生的学制是三年,对于医学生来讲很多人文素质课,包括医学心理学的课程设置及教学都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大部分的课程设置均偏向于专业课,忽视了目前社会潜在压力下导致的心理健康问题。虽然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也作出了大量的努力,开设了医学心理学课程、成立了心理咨询中心机构等,但其程度远远不够,不能深入大学生的内心。调查研究表明,我国医学生存在人际交往障碍、情绪控制力差、生理成熟与心理不协调、社会适应能力差等心理问题。在现代医学模式下,医学心理学的教学目标不清晰,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1.2医学心理学教育渗透不足

内容偏离医学心理学是让学生懂得在临床医学实践中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然后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这些问题。换句话说,学习的目的就是服务于临床。而目前大部分的授课教师均是心理教师,在课程讲授的过程中只注重心理学的教育,而医学内容渗透较少,不能很好的结合临床,导致学生不能将心理学熟练运用到医学当中,这使得医学心理学理论知识抽象难懂,学生学习时重应试而轻临床,达不到医学心理学的教育要求。种种迹象表明医学心理学教育并没有融入现代医学模式,其课程定位应该是培养学生熟练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临床问题,更好的服务岗位工作,实现心理学和医学的对接。

2医学心理学教育融入现代医学模式

2.1明确医学心理学教学定位

构建科学的教学体系针对医学院校学生的培养目标及特点,优化课程体系,更新课程内容、丰富教学资源。在前期阶段,激发学生个体心理活动,使之对心理学的基本规律有所了解,形成心理学的思维方式,学会掌握不同情绪的识别及干预。在这个阶段对大学生自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融入大学生活,应对压力和挫折都有帮助。后期阶段,就要将医学的内容逐步引入心理学的教学中,如何进行心理测试、心理干预、心理治疗等。重点要让学生掌握医生和患者所出现的心理问题及应对措施。应当与临床课程交替安排讲授。心理教师也要对临床知识进行一定的渗透,将心理学与医学有机结合成一个整体,有利于学生对医学心理学知识及技能的掌握和应用,在临床实践中切实解决各种心理问题。

2.2医学心理学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

构建医学心理学教学中应该给学生大量的思考时间,鼓励学生去思考和分析某个案例或病例,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培养起学生运用心理学思维处理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安排学生参与多种心理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医学心理学的意义。教师主要发挥引导和辅导作用,创造有效的学习氛围,听取和记录在心理活动中学生的不同表现,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积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对讨论结果进行严密的总结,得出结论。

2.3医学心理学教学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建议

医学心理学与临床课程同时开设,两者就可以相互结合。开设临床课程后学生就可利用双休日和节假日进行临床见习,在接触到临床实践后,此时开设医学心理学就能使学生将所学内容运用到患者身上,也会注意使用技巧和技术,心理学知识更加实用和有效,这才是医学心理学的重要意义所在。在医学心理学中对语言技术的要求也很高,不同的患者采用不同的语言可以取得不同的效果,如安慰性语言,可以使患者减少治疗恐惧感,改善心情;鼓励性语言,可以使患者对治疗更加有信心,积极配合治疗。通过医学心理学教学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提高了学生对医学心理学的认知,也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对学好这门课有重要意义。

3总结

医学心理学范文第2篇

基础教育领域中最常见到的心理问题就是小儿智力、认知发展和学业适应问题。在对这些问题进行评估时我们依据的标准就是学生发育的标准。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进行心理问题评估时需要采用不同年龄的评价标准(尺度)。有些认知障碍或者发育障碍的个体,虽然在年龄段上有明显的异常,但问题的根源却需要用病理的标准来判断。在我国幼儿教育和基础教育中,常会发现一些类似多动、注意力缺陷、学习能力低下等行为障碍方面的儿童。令人担忧的是,这些学生的问题很少有人察觉到是学生自身的“疾病”。一方面从监护者来看或者从学校教师方面来看,除了严重的行为异常如多动症的孩子,那些没有明显精神和行为异常的学生,不会被当作有问题的学生来对待。这种困境,仅仅靠教学部门或者家长是解决不了的。鉴于我国师范类院校的实际,在学校开设有关小儿发育等医学知识的课程存在一定困难。在人才的培养体制和知识的传播途径上出现了空白,所以在这方面亟须多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医学心理学科可以很好地弥补这个空白。首先,医学心理学工作者通过对幼儿教育、中小学教师进行医学和发育等理论知识的传授,使学校教师们了解到这些学生的问题根源在哪里。学校教师一旦明确学生精神行为问题的根源所在,就会自然而然地改变对待学生的态度,而不把他们的问题当作是“品行”问题。从而减少对于问题学生的训斥、体罚乃至恶性伤害事件的发生。其次,医学心理学工作者通过对那些有“问题”的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心理发展评估,并给予适当的干预治疗措施,使学生尽可能感受学校生活的乐趣。再次,医学心理学工作者可以通过对学生家长进行有关孩子认知发育等医学以及心理学知识的宣讲,让他们正确看待自己孩子的问题,理解并接纳孩子的问题,并通过与学校教师及心理工作者的密切配合,给孩子的成长提供最有效的帮助,而不是简单训斥和体罚,给他们的身心发展造成人为的二次伤害。所以,医学心理学工作者的工作不仅仅是大学课堂的讲台和心理咨询室,还应在基础教育的校园里。

2当前我国医学教育体系中人文学科教育对医学心理学科的需求

医学伦理学和医学心理学是医学教育体系当中具有人文内涵的学科。医学伦理学是引导医学发展的方向,规范医疗实践活动中医患双方行为以及相互关系的学科,而医学心理学是研究解决心理社会因素与疾病、健康关系的学科。同时,医学心理学也是关系个体人格发展成熟与否的学科,关系到他们对于自身和社会的认知评价与应对方式。有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临床医师在医学人文认知方面存在着差异。从医时间越长对于医学人文本质的认知越深刻。一些从医时间较短的年轻医师往往对于医学人文本质的认知不到位,所以医学院校应该加强对未来医疗事业主力军的年轻医师和高学历医师临床医疗实践医学人文认识的培养。2012年温岭杀医案中的当事者连某,在接受治疗后自我感觉并没有好转,有些症状反而加重了。据报道:连某手术后对医院包括对主治医师在内进行了多次上访投诉,均未得到让其满意的答复。而院方给连某的解释答复是根据各种化验和检查的数据影像等资料,得出连某的病已经治愈,没有再治疗的必要,但连某断然拒绝这样的解释。其本人诉说他的呼吸、睡眠等感觉不但没有好转,而且比以前更严重。在这个事件中,单纯从患者的角度看,医院方面没有充分考虑连某的心理感受和需求。多次投诉上访,终究没有得到足以让他消除心中疑惑的答复,一次次的投诉未果转化成一次次的愤怒,终于以一种非理性的方式发泄出来,使双方都付出了沉重代价。心理学告诉我们积压在内心的各种不满必须以适当的方式途径、在适当的时候发泄出来。一个人承受的压力和不满,如果超出他能承受的极限时就会以极端的形式爆发出来。如果医院方面在接受连某投诉过程中能考虑到他的感受和心理需求的话,结局可能不是这样。从这个角度看无论是媒体、医院方面还是社会公众单纯谴责连某的行为,而不反思医院以及医师方面的不足,既不公正也不客观,更不能杜绝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另外,医疗中的“生”和“死”是最常见而又最重要的现象。无论是对患者还是对医护人员自身,都是无法回避的问题。由于医学生或者年轻医护人员的人生阅历不够,在面对患者死亡时,少有人会体验到即将死亡患者的恐惧焦虑以及其家属的悲痛,一些医务人员可能表现得较为冷漠和无动于衷。医学心理学科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谋求医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与成熟,培养他们树立科学的生死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能够用恰当的方式为死亡患者和家属提供恰当的帮助。所以,从以上种种现象看,具有丰高收入者文精神内涵的医学心理学科对培养医学生以及年轻医疗卫生人员人文情怀有着重要作用,在我国医学教育体系当中开展多方位的人文教育工作显得紧迫而又重要。

3我国国民健康面临的主要威胁对医学心理学科的社会需求

医学心理学范文第3篇

1叙事医学对我国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作用和意义

医学心理学是医学生必修的医学人文课程,引导学生从人本主义角度学习这门课程,将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与质量,为未来成为医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叙事医学(NarrativeMedicine)概念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丽塔·卡伦于2001年提出,2011年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郭莉萍教授将该概念引入国内[1],它是指具有叙事能力的医生提供的具有人道主义,且有效诊断和治疗的医疗模式[2]。本文在叙事医学视角下探讨医学心理学教学策略的作用与意义。

(1)有助于培养医学生人文能力,进一步完善我国医学生培养方式。叙事医学将医学人文以行为的方式表达出来,协调了人文与技术、医生决策与患者感受之间的关系,推动和促进了我国医学生除了知识、能力之外的素质教育,对医学生叙事能力的培养,有助于优化其诊疗思维,使其不断反省诊疗工作中的不足,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2)成为传统医学教育中单一知识型训练的补充,有助于丰富医学实践经验。医学作为一门经验科学,需要有丰富的实战经验。而叙事医学训练强调专注、再现和接纳,注重由变化串联而成的事件时间顺序,叙事医学强调临床事件的因果关联及具体变化,为传统医学教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角度和实践工具。(3)促进学生养成反思意识,改善医患关系。叙事能力的培养可以提高医学生与患者沟通的能力,通过问诊获得更多准确的信息,让患者感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达成真正意义上的医患沟通,使临床医学更富人性与温情。

(4)弥补医学教育的人性缺失,提高医学生共情能力。叙事医学本质上改善了未来从医者的观念,使其工作态度及行为发生根本改变。医学生学会用叙事性的语言书写病历,其理解患者的真实感受及遭遇,帮助医务工作者审视自身在临床诊疗过程中的心路历程。

2叙事医学视角下医学心理学的教学思路

叙事就是对于故事的描述,叙事医学指有能力认知、消化吸收、理解他人的故事和困境,而且采取相应行动[3]。正如丽塔·卡伦所言,医学人文是可以说的概念,而叙事医学是可以做的事情[4]。叙事医学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医患关系中主体角色的转变,患者要参与其中,主角不只是医生;二是治疗的对象是全人,不仅是生理上的疾病,还有心理上的痛苦,最终实现尊重患者,医患一体,共同面对疾病,医生和患者只有一个共同的敌人——疾病。结合叙事医学理念思考医学心理学教学思路如下。

(1)优化认知,解决“是什么”的问题。重点是围绕职业认知和职业道德的理念塑造,在教学实践中,协同社会学、医学、伦理学等相关学科的专业优势及联动作用,改善传统教学设计与教学方式。

(2)丰富情感,回答“为什么”的问题。帮助学生领悟好医生在救死扶伤的过程中,不仅要掌握熟练的专业技能,还需要具备较强的共情能力,通过职业角色赋能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医学职业信念,为今后能成为有爱心、有道德的医生发自内心地感到骄傲。

(3)内化行为,指导“怎么样”的问题。从个体、整体、系统多层面、多纬度地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整体医学观念,培养促进人类健康和疾病预防专业技能的同时,激发学以致用的内在动力,塑造积极健康的人格。

3叙事医学视角下医学心理学的教学路径

(1)结合教学大纲,讨论叙事医学视角下教学内容框架。按照教学大纲安排,教学内容可分为9个部分:绪论、心理学基础、心理发展、心理评估、心理应激、心身疾病、心理干预、患者心理、医患关系。按照叙事医学的视角,将教学内容整合为5个专题:叙事医学视角下的医学心理学绪论、心理学基础与心理发展、心理评估与干预、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患者心理与医患关系。针对每个主题搜集教学资料,包括文学作品、案例、视频片段、临床病历等。

(2)根据教学内容,探索叙事医学视角下的针对性教学方法。结合整合后的教学内容,探索不同教学方法。根据搜集的相关教学资料,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转换角色分析疾病的发生、发展与治疗,在临床实践的具体情境中,比如医患关系、医患沟通、临终关怀、情绪管理等,归纳方法(案例分析、观影体会、角色扮演、平行病例书写、分组阅读等)。所有方法都围绕专题按照叙事医学的三要素展开,即关注、再现与归属。

(3)以模块为单位,形成叙事医学视角下的教学设计方案。按照内容结合叙事医学的三要素(关注、再现与归属)设计教学方案,运用以任务为导向、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有效解决自身及未来职业角色中面临的问题。选择具有积极导向作用的问题,转换身份,以患者为中心,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学生思考,形成行为层面的解决策略。具体步骤:课堂讲授阶段,教师通过引入故事、案例呈现、观看视频等形式,从患者的角度说出该病的症状和对生活造成的困扰,从医生的角度关注患者心理,目标是由内及外,关注患者,倾听患者的故事,注意患者的情绪;医生通过查体和辅助检查做出诊断并给予治疗,接受患者看似与症状毫不相关的“抱怨”,通过共情再现患者可能存在的社会心理压力;最后是患者和医生的感悟,医患之间建立关系,患者真诚地感谢,达成归属目标。

(4)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对比学生叙事医学实践能力的差异。数据收集主要通过问卷调查、结构式访谈、平行病历分析3个渠道,定性与定量数据交叉运用、相互支持。使用南京医科大学开发的初版叙事能力量表作为量化工具;采用统一的访谈提纲进行访谈,并录音;整理分析学生的平行病历,总结共性问题,并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应对策略。

(5)归纳总结教学过程,形成叙事医学视角下医学心理学教学模式。思考和总结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形成未来需要整改的问题并寻找对策,形成操作性强的叙事视角下医学心理学教学路径。

4存在问题与启示

(1)按教学主题及内容搜集意义深刻的教学资料,整合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库建设解决“是什么”的问题,抓住知识要点,结合社会热点,收集文学作品、案例、视频、平行病历中的医疗冲突和困境、医患矛盾和问题等,有效融合医学人文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操作。

(2)教学中通过强烈的情感体验影响医学生的职业观,进而影响其认知乃至行为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的临床情境中,针对不同的叙事对象,教学方法的选择至关重要。用直击学生内心的导入及讲授方式解决学生感到困惑的争议性问题,对学生的启发及影响尤其深刻。

(3)综合多学科特点,拓展课程模块的学科领域。面向伦理学、生命教育、社会学等,结合临床实践,拓宽医学心理学教学思路,为现实医疗问题的解决带来多种可能,分析不同学科背景下的叙事习惯、叙事方法和与叙事对象的关系。

5结语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医护人员受到高度关注,医生的专业性及给予患者人文关怀的形象深入人心,人们更加清晰地意识到医生对患者人文关怀的重要性。人文关怀缺失会造成医患关系紧张,医生人文精神缺乏会导致医患沟通不畅,医患矛盾加深。而要解决医患关系紧张这一问题,则需要从医学生医学人文教育入手。

参考文献:

[1]郭莉萍.叙事医学在中国:现状与未来[J].医学与哲学,2020(10):4.

[2]岑珏,王道珍,李萍.叙事医学视角下的临床医学人文实践与思考[J].叙事医学,2019,2(4):260-263.

[3]刘联,蓝云.叙事医学训练在医学人文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实践[J].赣南医学院学报,2020,40(6):634-637.

医学心理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情境模拟;微电影;医学心理学;教学

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和医学相结合的学科,研究心理因素在人类健康和疾病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及规律的一门科学。[1]“生物—心理—社会”的整体医学模式要求医生从生理、心理、社会功能角度全面地关注患者的健康。医学心理学切合“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的要求,从社会层面研究医学相关的心理问题,对培养医学生的整体医学思维和高尚的人文精神具有重要作用。从应用层面看,医学心理学的实用性强,课程内容涉及临床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对培养医学生的专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教学改革的发展,教育工作者也在尝试教学方法的创新与融合,将多种新颖的教学方法和技巧应用于医学心理学的教学中,以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学习效果。例如:将PBL教学法(PBL:Problem-basedLearning,基于问题的学习)[2]、TBL教学法(TBL:Team-basedLearning,基于团队的学习)[3]、心理剧教学法融入医学心理学的教学中。[4]这些教学方法各有特色,根据课程内容和主客体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在众多教学方法中,情境模拟教学法和微电影教学法别具特色,两者通过呈现生动的视听刺激(现场模拟情境或电影回放情境),将学生直接带入知识相关的情境中,让知识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眼前。[5-6]具体而言,情境模拟教学法重点在于现场模拟情境,并且所模拟的情境符合生活现实、融合课程知识。例如,在课堂中模拟医生与患者之间的问诊流程,通过模拟真实情境,将问诊相关的知识点直观地呈现给学生。相比之下,微电影教学法重点在于构建知识相关的简短精练的剧情情境,通过电影的艺术化设计,这个剧情可以符合现实或超脱现实。再例如,虚构拍摄患者因不良的生活习惯导致罹患疾病的微电影,通过微电影将致病因素相关知识点直观地呈现给学生。情境模拟和微电影的核心特点是生动形象,能调动学生的观看兴趣和学习热情,因此,被用于多种学科的教学之中,例如:政治[7-8]、法学[9]、历史[10-11]、医学[12-13]等。然而,情境模拟教学法和微电影教学法并不是普适性的教学方法,应用于具有“情境”的科目或知识点时,具有极大优势,如法学的法律案件相关情境。相比之下,情境模拟教学法和微电影教学法应用于难以产生“情境”的科目或知识点时,不具教学优势,如数学这样抽象的科目。关于情境模拟和微电影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目前相关研究较少。因此,基于情境模拟教学法和微电影教学法的应用特点,以及医学心理学的教学内容,探索将情境模拟和微电影用于医学心理学教学的相关问题,对改善医学心理学教学效果具有积极意义。

(一)情境模拟在教学应用中的优势性与局限性

情境模拟应用于教学时,其优势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情境模拟的表演者(以学生为主)在模拟表演过程中常会营造活跃、欢乐的气氛,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将书本知识通过情境模拟的方式转化为实践练习,使学习过程实现了从理论至实践的升级,为真正的实践应用打好基础。第三,情境模拟的成本低。情境模拟教学法不追求逼真地复原真实情境,而是追求在虚拟的情境下将相关知识表演出来,因此,情境模拟不需要投入大量的表演物资。另外,情境模拟教学法不追求毫无差错的模拟表演,而追求通过点评、讨论情境模拟将相关知识发掘出来,不需要特意地花时间进行排练,因此,情境模拟教学法的物力成本和人力成本都很低。情境模拟应用于教学时,也具有局限性。第一,难以标准化。情境模拟具有多变性,在课堂进行情境模拟时,表演会遇到诸多情况,如表演思路的差异、表演方式的差异、表演效果的差异等,这些不确定的因素使情境模拟教学的过程和效果难以标准化。但是,如果对情境模拟的思路和表演进行提前计划和排练,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情境模拟教学的标准化。第二,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情境模拟限于在课堂进行现场表演,只能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空间完成情境模拟教学。但是,如果把情境模拟的表演过程录制成视频(类似于微电影),再将表演视频用于教学,就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二)微电影在教学应用中的优势与局限性

微电影应用于教学时,其优势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增加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在进行微电影教学时,应用的是已经制作完成的简短电影视频,这种微电影可以是真人表演,也可以是动画制作。微电影可以是喜剧,也可以是悲剧,或是中性剧情。微电影可以复原真实,也可以超脱现实。微电影这些多变的因素可以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过程跳出书本的限制,增加学生的学习乐趣。第二,易于标准化。微电影是按照剧本提前录制完成的,应用微电影教学法时,教学内容、过程和效果可以得到较好把控,易于形成标准化的教学。第三,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微电影一旦制作完成,既可以在课上播放,师生集体学习,也可以在课下播放,学生进行自学;既可以在教室播放,进行现场教学,也可以在网络学习平台播放,进行网络教学。可见,微电影的应用可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促进自主学习和知识传播。微电影应用于教学时,也有局限性。第一,制作成本高。制作微电影的成本区间很大,如果是自行录制情境模拟那样的短视频,那么不需要太多的人力和物力成本。但是,如果要制作一部专业的、精良的微电影,通常需要雇用专业的制作团队,购买相关的表演道具,进行专业的排练和表演等,这一系列制作过程需要大量的人力与物力,制作成本高昂。但是,一部精良的微电影可以经久不衰,通过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得到广泛的应用,间接地降低了使用成本。第二,缺乏实践环节。在进行微电影教学时,学生只是进行具有代入感的想象体验,没有完成真正的实践与操作,还是处于相对被动的观看与学习状态。因此,应将微电影教学法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弥补微电影教学法在实践应用方面的不足。

(三)情境模拟和微电影用于医学心理学教学中的相关问题

1.以传授知识为宗旨

情境模拟教学法和微电影教学法有很大的相似性,都是通过呈现生动的视听刺激的方式,达到传授知识的效果,两者都能调动学生的观看热情。但是,过度强化这两种教学方法的趣味性和观赏性,而弱化教学内容的传达,可能会导致学生在观看后并未留意情境中融合的知识点,未学会知识点,或未对知识点进行深入思考。因此,在应用情境模拟和微电影这两种教学方法时,应以传授知识为宗旨,平衡知识点和趣味性,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2.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方法

情境模拟教学法和微电影教学法在传授应用性强的知识点时更具感染力,而在传授理论性强的知识点时,略显不当。目前的医学心理学教材中,既有应用性强的知识点,也有理论性强的知识点,在具体应用时,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方法可事半功倍。例如,以人民卫生出版社的《医学心理学》(第七版)为例,第五章“心理评估”、第十章“病人心理”和第十一章“医患关系与医患沟通”等章节的应用性强,易于设计与知识点相关的情境,应用情境模拟和微电影教学法会有很好的效果。相比之下,第二章“心理学基础”和第四章“主要理论流派”的理论性强,难以设计与知识点相关的情境,应用情境模拟和微电影教学方法可能事倍功半。

3.根据学生规模选择合适的方法

教学的主体与客体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应用情境模拟教学法和微电影教学法时,需要考虑教师和学生所形成的具体教学场景对教学方法的影响。在高校中,医学心理学作为专业课或通识课,既可以进行小班教学,又可以进行大班教学。在小班教学中,教室空间小、学生人数少,学生注意力集中,在此情况下,无论是情境模拟教学,还是微电影教学,都能高效地传递信息,增加教学趣味与色彩。相比之下,在大班教学中,教室空间大、学生人数多,在此情况下,如果应用情境模拟进行教学,后排的学生可能由于距离远,看不清或听不清,导致教学效果事倍功半。相比之下,如果大班教室具有投影仪等电教设备,那么应用微电影教学法更合适。

4.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剧情设计

在学习中,学生主动地思考学习往往比被动地说教学习效果更好。[14]因此,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应用情境模拟和微电影时,应注重从正反两方面设计知识的相关剧情,引导学生从正面和反面两个不同的角度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培养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学习的能力,改善教学效果。例如,对“医患关系与医患沟通”这一知识内容进行教学时,如果仅仅从正面模拟正确的医患沟通方式的情境,由于常规情境过于符合日常逻辑和观赏预期,因此,学生受到的视听冲击较弱,学生可能陷于被动的说教学习状态下,对知识点的反应较弱。相比之下,如果从反面模拟错误的医患沟通情境,非常规情境会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视听冲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主动思考,此时,学生对知识点的反应更强烈。

5.教学点评和教学反馈

教师应用情境模拟教学法或微电影教学法时,进行及时的、恰当的教学点评,有助于引导学生思考,揭示情境中隐含的知识点,帮助学生进行学习。教师的点评环节可以在情境模拟或微电影展示之前、之中或之后,展示之前、之中的点评一般可用铺垫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展示之后的点评一般用总结的方式揭示情境相关的知识要点。学生在观看情境模拟或微电影的学习过程中,有必要进行及时的教学反馈,将学习感受和建议反馈给教师,不仅有助于教师优化教学设计,也有助于学生的自我思考和自我提升。总之,在应用情境模拟教学法或微电影教学法时,教师与学生都是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双方围绕知识的相关情境进行互动,进行学习。

6.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的融合

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线上教学方式日新月异,线上教学(如网络课程平台)成为线下教学(如课堂教学)的补充和拓展。一方面,线下教学作为传统的教学方式,具有真实鲜明的优势。情境模拟和微电影与线下教学平台具有先天的融合优势,在面对面的线下教学中,情境模拟和微电影给予学生更直观、更真实的交互体验感,师生双方也可以及时地对情境模拟和微电影教学进行讨论、点评、总结。另一方面,线上教学作为新兴的教学方式,具有灵活高效的优势。将情境模拟和微电影教学过程录制成规范的教学视频,整合到线上教学平台中,可以丰富学生的在线学习资源,便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总之,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可以将线下与线上教学结合起来,因势利导、因材施教。

7.与其他教学方法的融合

医学心理学范文第5篇

一、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引发的对医学心理学的思考

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FME)为提高全球医学教育质量,制定出本科医学教育国际标准。标准要求本科医学的人才培养环节必须将医学生的科学与人文素养二者并重起来培养,同时,还应建立与现代医学模式相匹配的课程体系。交流与沟通技能项目在该标准中被特别重视,并独立作为一大领域,共设9条标准,主要包括与病患及其亲属、同事和其他专业人员的交流沟通能力以及良好的书写表达能力等。为促进中国医学教育的国际化,规范医学教育管理,我国于2002年成立“医学教育标准课题组”,研究与思考我国医学教育标准的问题。2009年9月,教育部、卫生部联合印发《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对照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分析中国医学心理学教育的现状,发现我国医学心理学教学与医学教育标准的要求确实存在较大差距。

(一)学科定位不准

为了临床专业学生顺利通过执业医师考试,目前我国医学高校的医学心理学课程的内容主要按照执业医师考试《医学心理学考试大纲》的要求来设置,涉及八大部分内容:绪论、医学心理学基础、心理卫生、心身疾病、心理评估、心理治疗、医患关系和患者心理问题。其中,医学心理学基础、心理卫生、心身疾病、心理评估和心理治疗(尤其花费较多时间讲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占了很大篇幅,而与医患沟通极为重要的医患关系和患者心理问题等内容基本不讲授。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核心是要求学生形成与病人、同事的沟通能力。这说明,我们花费较多时间讲的神秘内容与教育部、卫生部要培养合格医生的目标没有太大关系,医学心理学的课程定位与教育部和卫生部的要求是脱离的。

(二)人才培养目标不明

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在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要求下,它的教育目的主要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引导学生如何在健康和疾病中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自身的理智、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最终使医学生形成健康的道德情操、高品位的人格修养以及人际沟通思维能力和多维知识视野,而不仅仅是通过执业医师考试。针对医学心理学的人才培养目标的修订,重新探索临床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模式是医学心理学教学改革的目的。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的著名的《福岗宣言》指出:“所有医生必须学会交流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三)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当前医学心理学教学的最大缺陷是只传授知识,不训练技能。医学生面临学校教育与临床实践相脱节的问题。例如,医学生在校接受的是“医患沟通”的理论学习,这些理论大多源于西方文化土壤,在临床实习时可能并不适用。临床医师只有具备丰富的本土化的医学人文知识和良好的语言沟通技巧,善于理解病人的心情和处境,以患者能理解的语言与其沟通,才能建立有效的医患交流平台。善用肢体语言,学会用病人和病人家属可以接受的方式表达,才会获得患者的理解、信任与配合。

二、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一)课程目标是培养合格的医生

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要求临床专业学生经过5年的培养,应该实现三大目标: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项目有12条,其中包括医学生应关爱病人,有交流、沟通的意识,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尊重个人信仰,有团队合作精神项等内容,这与医学心理学密切相关。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共有23条,其中涉及医患沟通的有5条。根据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医学心理学的课程目标在思想观念层面应全面提升医学生的人文情怀,牢固树立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思想,在技能层面加强人际沟通和医患沟通技巧,以培养人文技能为目标,培养合格的医生。

(二)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中心

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学会学习;能形成与病人及同事的沟通能力;懂得尊重生命,具有人文情怀。这就要求医学心理学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需要重新调整和完善。一是在医学心理学基础知识部分适当增加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人际交往技巧和团体意识的养成等内容。二是在临床心理部分加上医患沟通技巧训练,在病人心理章节增加临终关怀内容。此外,将课程教学时间调整为两阶段教学,基础知识部分放在大一第一学期,临床部分内容放在大四第二学期,将部分实验课内容放在临床见习中讲授。通过加强医患沟通的实训化教学,可以大大提高医学生的人文技能。

三、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对策

(一)教学方法改革

医学心理学教师要带头开展启发式教学、情境模拟教学、标准病人教学等调动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医患关系的内容来进行情境模拟教学。例如,给学生制造一个临床中传递坏消息的医疗活动场景,让学生分别扮演患者或医生、护士等不同角色,参与模拟的传递坏消息的医疗服务情境中来,通过情境模拟以及角色互换,使学生真正体会患者的痛苦,认识医务人员在面对现代医学的有限与无奈时需要医患双方共同承担风险。医生希望共同承担,必须应用有效的沟通技巧,准确地表达内心愿望,以此获得病人及家属的理解。在教学中,引入标准化的病人课程,鼓励有兴趣的学生接受各类标准化病人培训,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和实用价值,给学生换位思考的机会,使学生从患者角度来感受和思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对今后正确处理医患关系大有好处。此外,应建立有利于自主性学习的医学心理学网络教学平台,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课外学习。

(二)评价方式改革

考核与评价具有很强的激励作用。教学评价作为检验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应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充分体现灵活性与全面性等特点。考核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反映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动力。同时,其能有效地考查教师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教学评价可兼顾课堂讨论、结业考试、论文撰写等形式,不仅要考核理论知识,还要结合同学互评、教师评价和患者评价等考核实践技能。积极探索和推行医学心理学教育考试评价制度,建立以考核能力为核心的教学考核内容体系,改变传统的试卷形式,从而全面评估学生的知识、技能和人文素质水平。

(三)加强人文实践